当前位置:首页 > 职工文苑 > 职工文学 >> 正文

尤溪古代诗歌

2014-07-03 11:06:39 来源于: 文章被浏览

尤溪古代诗歌

 陈宗辉

 尤溪于公元741年建县,至今已经1270多年了,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活动诗歌创作也有近1000年的历史。按照文学史的通常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学是指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所创作的作品,因此,这里所说的尤溪诗歌范围只包括尤溪人以及在尤溪任职的官员创作的诗歌作品。其他诗人创作的有关尤溪题材的诗作,不属尤溪诗歌,不在这里论述。

 北宋初期,科举考试与唐代相似,偏重于诗赋。1044年,宋祁上奏朝廷:“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政治矣。”意思是说,科举考试的内容偏重于策论,朝廷更容易选拔到有政治头脑的人才。每一次录用进士,宋代不少于唐代的十倍。这就使得中小地主阶级的士子有参掌政权的机会,加上印刷术的进步,书籍的大量印行,著作容易流通,也容易集中,文人学者从而大大扩大了眼界,提高了著书立说的兴趣。这时期,在尤溪担任知县的是宋咸。他一上任,就在县城东南设置学宫,优选弟子林积等几十人,亲自教导激励,他的七言绝句《桂》以“桂”示弟子,希望弟子能够蟾宫折贵:“多应谯国山边种,岂是嫦娥月里香。愿为儿孙积阴德,东堂时占一枝香。”他出县观光会友,还带上优秀弟子,让弟子扩大眼界,转益多师。不久,林积成了尤溪第一个进士。尤溪学子刻苦读书,社会各界广泛资助,不断有人走上仕途。这给尤溪诗歌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条件。除了宋咸外,知县王廷彦、张溥,邑人林积、施常、邓安道、周諝等也都能诗能文。他们的作品题材较为狭窄,大多是题贺唱酬,以诗会友,寄托情怀。

 到了南宋,朱松来到尤溪任职,他的儿子朱熹也在尤溪诞生。如果说差不多比他们大一百岁的北宋诗人还是以题贺唱酬为主的话,那么,他们父子的诗词写作明显就是自觉的文学创作了。他们写诗也写词,诗歌作品的题材有所扩大,立意也更富现实针对性。朱松的一些短章颇为可读,如七言绝句《溪上》《题永和寺壁》等。朱熹的主要贡献不在诗词,而在于继承程颢、程颐的“理气”学说,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他的诗词虽然远不如同时期的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张孝祥、辛弃疾等名家,也比不上在他前面的柳永、欧阳修、苏轼、周邦彦、李清照,稍后的姜夔、吴文英,但跟程颢、程颐、张载、陆九渊等学人相比,朱熹的诗的成就显然要大得多。近代文学家陈衍认为:“晦翁登山临水处处有诗,盖道学中之最活泼者。”这评价是十分中肯的。他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诗,用双边比喻的借喻笔法,本体读书不止而明悟义理,确切反映客观世界没有明写,只写喻体方塘水清如镜,映照着变化多姿的蓝天白云,形象含蓄地写出了读书明悟义理的真切感受,富有生活理趣。这种写法虽然明显有唐朝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的痕迹,但也有变化。朱庆馀诗重情趣,朱熹的诗重理趣。可以说是在继承中创新。《涉涧水作》“幽谷溅溅小水通,细穿危石认行踪。回头却看晴岚好,却立滩头数乱峰。”描摹细致,形象生动。他的《春日》《水口行舟》《秋月》《题野人家》《咏红白莲》等也是富有真情实感的作品。还有他写在沧州精舍的词《水调歌头·沧州歌》,概括了作者晚年遭受党禁之祸贫病交加时的心境。朱熹认为,古往今来的宦途无非两种结果:一是功成名就,身死人手,即狡兔死,走狗烹。二是成就功业,激流勇退,浪迹江湖。作者在词中抒发了封建仕途凶险难测的感慨。他的《克己》《三省》《恐闻诗》等诗直陈道理,少有诗味。《武夷棹歌》等组诗剪裁欠严,有些研究朱子文化的人一说朱熹的诗就往理学思想上靠,牵强附会,任意发挥。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朱熹诗词的研究离理学越来越近,离艺术越来越远。

 虽然朱熹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在家乡,但他的思想对尤溪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明清时期,尤溪官员和文人写作了很多以南溪书院、半亩方塘等为题材的诗词,可见一斑。

 元代一百年间,蒙古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占人口大多数的汉人地位最低,百姓生活十分艰苦,知识分子不被重视,社会极为黑暗。尤溪的文化萧条。当时主要诗人是郭居敬,他博学好诗,不尚富丽。隐居不仕。他的《百香诗》中的画、洗砚、遇舟、鱼、蜂、牡丹、采莲、红叶、冬夜、风等十多首形象有趣,清新可读。

 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中国社会开始发生重大的转折。旧的封建文化渐渐衰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开始萌芽。这一时期,尤溪政治经济有了比较大的发展,知县改造论语的语录,写成“道先正己,志在安人”的对联挂在县衙大门。县城环境也有了较大的改观。县衙前的街道改造拓宽,用明宣宗的年号宣德来命名,称为“宣德街”。

 明代尤溪诗人,目前已从确切文字资料查到的有40多人。他们主要是在沈任职和当地读书人两类。这时期诗作数量虽然较多,但整体质量不高。前期诗作的内容几乎是题南溪书院、韦斋祠、毓秀亭、城周寺庙以及城区的景点,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大同小异,很少有独创性。因此,少有文学价值。明中期任尤溪知县的朱衡的《书送郑生晖南归兼访父老》写得较为含蓄:“昔年曾种树,今日满城春。为语看花者,能忘种树人?”全诗用平平常常的比喻把友人南归兼访父老的意思表达出来,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后期诗作增加了尤溪十景、诗友唱酬,游览题贺等内容,给尤溪诗歌界注入了新鲜血液,跟前期比,更多地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可读性增强了。如嘉靖二十九年任尤溪知县的钱贞的《丹溪》:“半空烟霭千山雨,一径松风六月阴。远树依依横落照,闲云冉冉伴幽禽。”作者在描绘平平常常的景物中反映了自己的闲淡之趣。乡人田克圳受岳父冷遇后,写了《偶感》:“东窗兀坐日西斜,才见呼童进冷茶。宿粿片园云蔽月,浊醪几盏水流霞。老姜浸醋酸喉舌,野菜连根涩齿牙。勿怪岳翁无款待,为留余腹食皇家。”这诗深刻反映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未中解元时,他到岳父家半天,才听到叫小童进冷茶,供他吃的是浸醋的老姜、连根的野菜。但他不怪岳父冷遇,说这也许是激励他发奋进取,成为能够吃皇粮的官员的特殊手段。读了这首诗,不禁让人想起范进中举的故事。像这样表现作者自己真情实感的诗作,在整个明代尤溪的诗歌中是很少见的。

 明代末年,儒家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怀疑和批判。尤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出现了宽松的活泼局面。这时期,尤溪民间也产生了数量不少的口头创作。如新婚开箱祝贺有好语:“手县(同悬,提的意思)锁匙响叮当,六亲大小看嫁妆。金银财宝箱箱满,夫贵妻荣百年长。”民间建房遇到关键性工程也要鲁班(师傅)说好话。这些好话虽然还比较粗糙,缺少诗歌的韵律,但它能为喜庆主人增添吉利色彩,渲染场面娱乐气氛,通俗易懂,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清朝统治稳定之后,为了缓和长期以来的蒙汉文化矛盾,朝廷一方面加大压制的强度,一方面继续崇尚儒家学说,程朱理学重新占据了支配地位。这一时期,尤溪的诗人和作品比宋、元、明的总数还要多。据不完全统计,清朝尤溪诗人有文字记载的有160多人。清初,尤溪的诗歌跟明代一样,还是以歌咏南溪书院、开山书院以及诗友题贺唱酬等为主,题材狭窄,内容单调,缺乏创作者的个性。严世琛的《游明山湖》之“宿云洞”:“幽谷深林芳径斜,宿云洞里是谁家?相传说法谈经处,花雨缤纷似落霞。”写的自然,不落他人俗套。刘宗枢的《偶兴》“去年今日到尤溪,闲看云烟出岭西。弹罢龙魂调野鹤,击残兔胆忆闻鸡。折腰难企陶元亮,学道终惭宓不齐。吏散庭空茗战久,山深月上鹧鸪啼。”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不满,对自然的热爱,结尾一句借景抒情,使诗歌的思想情感更含蓄,更有趣味。

 清中叶以后,尤溪诗歌出现了一些富有强烈现实性的作品。知县吴宜燮的古体诗《戒溺女歌》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天地由来德好生,父天母地古今名。是男是女皆吾子,胡卫生死昧其情?世间不少伤心事,无过溺女最堪惊。气欲闭,口难开,才出胞衣无罪孽,顿遭毒手赴泉台。亦有怀胎十月苦,回首怎不肝肠摧?盍念父母亦生我,爱我如同掌上珠;设使当年遭此溺,于今阿母有谁呼?勤耕力织堪抚育,忧贫忧累何其愚?或冀生男先弃女,忍心害理鬼神诛。蝼蚁尚有贪生意,矧此呱呱血肉儿。此儿饮恨吞声去,此冤此孽常相随。吁嗟呼!燕雀爱其雏,日夕不忍离;猛虎犹抱子,依依乳哺时;岂腼然人面人心而反不如禽兽之仁慈?劝吾民,听吾歌而猛醒,抚清夜而寻思。自今以往长相保,勿相遗,共承天地幅无涯。”焦长发的《劝农》告诫百姓“民生当在勤”“苟不积苦辛,曷尝粒粒粟?”刘树覃的《散步》提醒自己:“归来逢父老,好与话桑麻。”不管是劝戒溺女还是劝农,都是心心相连,将心比心,发人深省。表现地方官员的良苦用心。作为封建时代的官员能作如是想,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语言明白晓畅,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其次,许多诗人通过写景咏物来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吴嵘的《虹桥跨岸》:“此地何年落彩虹?卧波横跨岸西东。不劳再效划江渡,一任高车驷马通。”写出家乡大桥建成的喜悦之情,比喻形象,感情豪迈。吴鉴三的《芙蓉花》:“芙蓉出水本来鲜,旱地生成色更妍。多少探花风雅客,遨游应到锦城边。”蒋际丰的《咏藕》:“玲珑孔窍天工巧,冰雪肌肤俗态蠲。千古文人共杼轴,一丝抽尽一丝连。”这些诗的题材都是十分常见的,可是作者写得富有新意,不落俗套。

 再次,诗人能够用诗歌来真实而又形象地记录自己的平常生活和旅途中的行迹感受。毛清士的《九日思家》《喜雨》《苦雨》《忧旱》《乡居好》,赖廷瑞的《京邸归尤溪》《秋夕观澜楼小饮》《初夏登奎阁远眺》,纪钟鼎的《太华山》《松竹梅赞》,项国楠的《别父老》,陈日宪的《尤溪元夜观灯》《留别销明府》,陈锺斗的《涌泉寺》,陈俊惟的《自嘲》,蔡鸣凤的《除夕》,蔡占霖的《三峡虎啸》,蔡谦的《旅夜闻笛》《述怀》《醉后》,蔡行中的《山中行》,蔡亮的《登滕王阁》,蔡仰章的《独酌》《写怀》等等,大大拓宽了诗歌创作的题材,更加灵活多样地运用了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使尤溪诗歌进一步表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从而提高了创作的艺术性。

 清朝末年,文人诗写作已经成熟,民间歌谣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举办婚嫁喜庆大事,一些略有文化的人都要唱几段,热闹一番。这时期乡间已经有了固定的庆贺程式和固定的说唱文本。女儿出嫁有母瞩女、女辞母、别亲友等歌谣。这些歌谣的内容虽略有重男轻女的倾向,但写成七言诗的律绝形式,语言通俗,顺口易记,在民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结婚仪式有接灯、挂灯、接伞、新娘登堂、拜堂、入洞房、看嫁妆、闹洞房等多种歌谣。有些大的村落还有诗人组织和配乐山歌队,节日期间歌声此起彼伏,热闹异常。

  由于手头资料缺乏,笔者对尤溪古代诗歌的研究还很肤浅。衷心期待县内外地方文学史研究专家以及读者批评指正。

打印】【关闭

作者: